不断完善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五化”长效机制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集成性贡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应不断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常态化学习、学理化阐释、大众化解读、智慧化传播、一体化贯彻等“五化”长效机制。
常态化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坚持长期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并不能自然达成,必须通过持续的深入学习才能实现。常学常新、常学常悟,才能常学常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唯有学习常态化,方能增强本领,历练才干,迎接挑战,做好各项工作。常态化学习,意味着“永远在路上”,要把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真正做到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常态化学习,需要排除杂念,抵住诱惑;需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需要下功夫多阅读,多思考。只有常态化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吸收新知识,把握新思想,注入新能量,增加新活力,增强新动力。只有常态化学习,才能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谛,增长智慧,增强力量。常态化学习,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必修课、常修课,采取多种方式,用好用活各类学习平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原原本本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化理论认同,提升学习质量,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学理化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理论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从单纯的“宣传介绍型”学习转向学理化阐释。学理化阐释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如果不进行学理化阐释,易停留于表象描述与经验层面,甚至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碎片化等情况,无法凝练出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核相契合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和逻辑,也就无法实现思想精髓的深入贯彻与创新发展。学理化阐释,要处理好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的融会贯通,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命题、原理的学习领悟,切实弄懂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精准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积极回应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领域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以学理化阐释为抓手,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研究,密切联系实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智慧与力量。
大众化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既具有深刻性、专业性、学术性,也具有创新性、鲜活性、人民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孕育、成长、淬炼和升华的科学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力。而科学的理论思想只有经过大众化解读,走进千家万户,真正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形成磅礴力量。因此,要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理念,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可读、更易懂,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两个结合”为路径方法,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抽象理论逻辑转化为具体生活逻辑,把理论话语转换成日常话语,把鲜活的思想讲活,把“大道理”讲透,让受众听明白、看清楚,领悟真理,开启智慧。大众化解读,要用具体案例讲好法治故事,把蕴含其中的法治精神、法学原理和生活道理讲清说透,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对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的要求更加强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良法善治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大众化,让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实践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只有大众化的解读,才能打通思想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科学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智慧化传播。法治传播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培育社会法治精神、塑造公民法治信仰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做好新时代法治传播工作,核心是要深入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凝心聚力。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慧传播革命。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要紧跟时代,积极创新,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以技术赋能“内容”,让内容与技术同频共振,以内容生产的高度、深度、温度去感染人,以技术支撑的便捷、灵活、精准去服务人。传媒与技术深度融合、同向发力,新技术驱动融合创新、赋能智慧传播,有利于呈现主体多元、渠道多样、内容深刻、形式丰富的法治传播内容,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要倾力打造智慧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坚守法治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创新智慧传播方式,以高质量的法治传播,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体现融媒体传播的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应当强化网络新媒体的智慧传播,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智慧化传播,要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站稳人民立场,彰显人民情怀,回应人民关切,及时释疑解惑。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智慧化传播,要遵循媒体传播规律,不断提升媒体话语、政治话语和法治话语的契合度,产生有理、有情、有力的话语感染能力,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主流媒体要不断推进智能化转型进程,助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再上新台阶,加速媒体融合从数字化向数智化全面迈进,深度嵌入社会运行底层基础,以数智化传播赋能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中国实践的引领指导,推动社会治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要通过融媒体手段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法治中国,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
一体化贯彻。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德法兼修,知行合一。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全方位,一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体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涵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领域,涉及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将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进程,以法治化解改革风险,以法治巩固改革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保障,司法机关办案,既要维护个案公正,更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监督办案,多办有影响、有引领、效果好的案件,做到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更好实现法、理、情相统一,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引领法治风尚的积极作用,“润物无声”地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促进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努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政治任务。要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把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成效。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文旅局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51
联系方式:022-6530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