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和滨海新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建设的强力推进期。依据《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关于制定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编制本规划,旨在促进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1.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新建了滨海文化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中新友好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场馆,改造提升了滨海新区文化馆、滨海新区博物馆、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空港文化中心图书馆等一批重要场馆。滨海新区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类型齐全、水准高端、数量多、规模大,全区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滨海新区图书馆被《时代周刊》评为2018年全球最值得去的100个目的地之首,国家海洋博物馆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海洋文化新地标,滨海科技馆在全国行业名列前茅。2018年,滨海图书馆、泰达图书馆、空港文化中心图书馆被评为直辖市区级一级馆。21个街镇文化站全部实现独立设置,一半以上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2.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新生活”全国优秀广场舞展演、国际微电影节等国际国内大型文化活动纷纷在滨海举办。天津滨海艺术节、“滨海杯”天津市青年新歌手大赛、天津滨海少儿评剧节、泰达夏日艺术季等传统文化品牌常办常新,影响力持续增强。“读响新时代”滨海全民阅读节、沙滩阅读节等新品牌不断创建,十三五末,全区重点文化品牌超过40个。文艺创作不断繁荣,评剧戏歌《我爱你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在《学习强国》上推出,产生了良好反响。《滨海交响曲》《时代先锋》《我看这城市的美好》《滨海好生活》等一大批讴歌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作品、群文精品不断涌现,广泛传播,深受百姓喜爱。
3.数字文化服务特色更加鲜明
创办“文化随行——滨海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百姓互动数字平台”,2018年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为滨海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性、常态化支撑平台,注册用户超过37万人,总访问量超过1亿人次,年发布文化服务信息资讯超过5000条,活动预约、设施导航、服务评价等多项服务跨越时空障碍,全天候在线。滨海新区文、图、博等场馆智能化应用场景丰富,国家海洋博物馆全方位智慧化服务系统可提供不同场景模式的参观体验,中新友好图书馆突出“生态+智慧”特色,开通盘点机器人、无感借阅及停车场汽车还书等40多项智慧应用,率先发布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滨海科技馆、泰达图书馆、保税区文化中心等一批场馆通过科技赋能、创新赋能,丰富了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美好体验。
4.体制机制创新迈上新台阶
塘沽文化馆、汉沽文化馆、大港文化馆合并成立滨海新区文化馆,塘沽图书馆、塘沽少儿图书馆、汉沽图书馆、汉沽少儿图书馆、大港图书馆合并成立滨海新区图书馆,实现文化资源整合和统筹。建立公共图书馆矩阵、博物馆协同发展联盟、文化馆(站)集群,有益促进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文化馆和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度,实现区图书馆、文化馆街镇分馆全覆盖、居村和企业基层服务点广泛建立,带动基层文化设施服务能力普遍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多样,日益广泛,滨海新区图书馆少儿馆区、泰达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社会化运营,川迪科技公司等一批企业主动为系列公益文化活动提供经费保障与支持。滨海新区文化馆、滨海新区图书馆和滨海新区博物馆在全市率先实现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5.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功
通过两年多的示范区创建,滨海新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做示范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引领的“滨海模式”,即,引领有核心、阵地有属性、设施有内涵、队伍有信仰、服务有温度、供给有导向、产品有思想、考核有标准、推动有制度、长效有保障。2020年滨海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成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6.文化产业实力更加突显
成功举办第11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连续成功举办3届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持续发展,国家级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级广告产业园等载体功能不断增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示范项目,影视动漫、设计创意、数字传媒、互联网应用、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制造等行业成为主导性文化产业。十三五末,文化企业近5000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类企业300多家。拓展了一批汇聚艺术表演、阅读分享、观景体验、创意市集等业态的文化消费空间,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取得国家认可,2020年底,滨海新区又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7.旅游竞争力全面加强
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中新天津生态城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部将其作为“景城一体、智慧科技创新”典范进行推广。持续推动邮轮港城建设,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接待能力位居全国第二。妈祖文化园、亿利精灵乐园建成开业。方特欢乐世界、国家海洋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3A级以上景区数量达到8家。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港口工业海上之旅等7家单位获评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滨海休闲游、历史文化游、都市观光游、现代工业游、农渔体验游五大系列旅游产品,推出了数十条滨海新区精品旅游线路。连续3年推出“滨海旅游黄金季”系列节庆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天津体育旅游大会、第六届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等体育旅游节事活动,极大拉动了假日旅游经济增长。
8.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轮机厂房、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大沽关帝庙、日本木材株式会社塘沽炮楼的文物本体得到抢救式修缮,确保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改造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津沽记博物馆开馆服务,滨海新区博物馆展陈全面更新,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多举措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汉沽飞镲节、滨海少儿评剧节、大沽龙灯节等成为极具滨海非遗特色的品牌活动。探索活化利用新形式,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创办“赶非遗大集,览滨城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展览展示展卖活动,深受百姓欢迎。十三五末,全区非遗项目达到70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63人。
9.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水平明显提升
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放管服”,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活跃有序,营造了良好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严格执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安全播出报告制度,实现十三五期间安全播出“零事故”。加大打击非法广播、黑广播力度,依法查处非法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深入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更加规范、专业、有力,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稳定。
(二)存在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种种表现,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不够均衡,乡村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普遍偏低。二是基层队伍严重短缺,基层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服务效能不高。三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活力不足,社会化激励政策相对滞后,文化服务新空间新业态创新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和扩大文化旅游消费方面存在政策创新不足,引育发展新动能不足,发展后劲乏力,产业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资源挖掘整合利用的力度还有待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应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推动滨海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文旅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坚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立足“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坚持文化与旅游“能融则融、宜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文化强区”,增强滨海新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增强服务供给能力和品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滨海新区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
创新是引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动滨海新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打造特色化文旅品牌,融入智慧化、科技化手段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推动协调发展
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是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应从促进文化和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文化和旅游互联互通协调发展等方面稳步提升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3.彰显绿色生态
加快全域旅游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沿海蓝色旅游走廊建设,突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共享型的文旅产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的文化旅游新发展格局。
4.注重开放交流
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滨海新区开放合作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面向海内外,打造文旅品牌活动,搭建合作新平台,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开放水平。
5.促进共建共享
坚持大众参与,全民共享。通过加强正面宣传教育,传播行业正能量;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务惠民项目;促进人民大众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就业创业、公平享有的权利,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为契机,深化“文化强区”建设。
一是加快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不断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产品更加优质,服务机制体制充满活力,服务效能更加高效,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满意。2025年,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52册,群众文化设施每万人拥有550平米,建成15分钟高品质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服体系建设水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
二是强化对文化遗产的激活、萃取、兼容、发展工作,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挖掘具有滨城区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大对保护性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工业文化遗存等保护力度,推进塘沽火车站旧址、大沽船坞、大沽口炮台遗址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承办公益类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发展文旅产业的有力推手。
三是以滨海新区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发展特色、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树立“活力人文·魅力滨城”的城市形象,打造国际文化休闲目的地。力争2025年,滨海新区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达到60个,接待中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0亿元,文旅产业助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第三产业比重的稳步增长。
三、“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一)推动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
1.推进“十有”滨海模式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强区建设,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实践,推进滨城“十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积极组织举办全区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文化建设成果现场会等活动,开展学习交流与互比互学互看,积极宣传和展示“十有”滨海模式的实践成果与经验。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华世奎书法艺术馆实现开馆服务。推动滨海新区图书馆大港馆区消防设施改造、滨海新区文化馆塘沽馆区电暖水改造工作。推进东疆档案图书馆建设。不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信息化达标建设,推动有条件的街镇为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增配文化设备和用品,提升服务效能,满足百姓文化需求。
3.推动文化空间创新发展。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景观化、舒适化。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鼓励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
4.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设立文艺精品专项扶持资金,组织创作一批“滨城”特色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一批反映滨城实践、体现滨城精神、激发滨城斗志、增强滨城软实力的精品力作,通过节庆活动和有关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组织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原创作品宣传展示活动,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美丽滨城的主旋律。推动提高滨城群文队伍的创作水平,组织打造群星奖参赛重点作品,力争参赛成绩取得新突破。
5.促进惠民服务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可发挥平台作用,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面向不同文化社群,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提炼开发文化IP,加强文创产品体系建设。提高蒋子龙文学馆等名人馆服务供给水平。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创新老年文化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优质文化生活。增强人文关怀,创新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
6.推动文化服务品牌发展。重点办好滨海新区春节联欢会、天津滨海艺术节、滨海少儿评剧节、天津市青年新歌手大赛、滨海市民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活动。推动各基层文化单位、开发区和街镇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创办滨城乡村艺术节,组织滨城村晚节目展演,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送文化”“种文化”,培育红色文化轻骑兵等特色服务品牌。积极和黄南州、甘南州加强东西部协作支援,组织开展文化双向交流活动。
7.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积极融入5G、VR、人工智能、360度全息体验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馆、图书馆进一步丰富数字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服务。推进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联采联建。推进滨海新区文化馆街镇分馆数字化建设全覆盖。提升“智慧旅游”“文化随行”等服务平台效能,加强“文化随行”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完善“文化随行”学习功能,加强对基层文化管理员的远程服务和监管。
8.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机构组团式、矩阵式、聚能式发展,积极推进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整合发展、创新服务。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公共文化场馆文旅功能融合发展,推进滨海新区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化运营,不断释放机制体制新动能。健全图书馆、文化馆的总馆与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模式”,进一步创新服务管理体系。完善政策激励,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创新创造。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指标实施机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工程,构建群众满意度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二)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焕发新活力
9.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健全政策体系,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依托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资源特点,围绕打造滨城“文化强区”的总目标,进一步在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与旅游消费、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相应举措。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为重点,出台开发文创周边、旅游商品的支持政策,出台壮大民办博物馆、艺术馆等发展的激励政策。各开发区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和“文化+”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发市场供需双向活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滨城经济发展新动能。
10.扶持文化主导产业发展。把握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和自贸区的优势,依托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基础,合理调整全区主导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门类,积极打造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业态。将影视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互联网应用、数字传媒等产业作为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的主导产业。结合滨海新区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新优势,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11.发挥产业园区和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支持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依托智慧山现有优势,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服务、金融助推、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智慧山园区按照“载体建设+产业运营”的经营模式、“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的产业定位和“商务配套+文化氛围”的建设思路,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可复制推广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二是以国家动漫园为载体,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培育提升动漫产业发展平台,构建相互支撑的动漫产业链。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不断优化现有设施配套的布局和功能,及时引进行业前沿理念、激发企业人员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孵化、集聚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园区文化旅游体验经济,搭建常态化演出展示交流的文化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
12.加快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档升级,在创新企业管理、加强扶持、文化产业示范、环境保护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助力产品销售。依靠“互联网+”实现个性化定制,通过电商运营模式定制高端化的文化产品,使企业成功实现与国内的文化需求对接。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产业蓬勃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每年筹措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加快窗口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整合、配置和优化各类服务资源,构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在工业文化、影视文化、民俗文化等产业方面,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基地的创建,提升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的知名度。
(三)构筑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13.优化文旅发展空间格局。发展“一廊一带一区多组团”的旅游空间新格局。“一廊”是依托岸线资源优势,构建沿海蓝色旅游走廊。开发海岛娱乐、海洋文化、海岸休闲等业态,推动祥源日月岛、万达文化旅游度假区、滨海——中关村海滨亲水景观带、东疆东部岸线景观等项目落地。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推动海上游艇、游船等近海亲海旅游产品开发,做足大气洋气的“海味”文化。“一带”是整合海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海河都市观光带。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轮机厂房、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塘沽油库旧址、塘沽火车站旧址、永利碱厂旧址等工业遗产旧址进行保护性开发,推动海河游船提质升级和两岸景观亮化、绿化、美化,促进大沽口炮台、大沽船坞、潮音寺、塘沽火车站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与茱莉亚音乐学院、海河外滩公园等现代文明景观相融合,打造“古今交融”的城市名片。“一区”是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生态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品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经开区等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多组团”是指深入挖掘滨城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大沽口炮台遗址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教育旅游;依托经开区、保税区、高新区等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发展工业特色旅游;大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融入滨海新区特有渔业风情,积极推动北塘古镇、中心渔港、马棚口村、大神堂村等开发建设,组织出海观光游、盐渔风情游、乡村特色游;依托智慧山文化街区、泰达1984等发展城市文化街区游;以双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域,推动经开区西区、保税区、高新区、北大港湿地、官港森林公园等区域,通过城市景观提升、绿道的打造及生态康养产品植入,形成绿色生态游。
14.加强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提高全域旅游交通通达深度,保障游客出行的便利化。重点推进游客需求量大的景区景点间旅游专线的开通。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游客服务中心(点)、旅行社、房车营地、汽车旅馆、酒店和纪念品店、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改造提升。提升住宿接待能力,鼓励支持商务酒店、特色主题酒店、乡村民宿等旅游住宿设施建设。推进星级饭店评定工作,推动住宿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15.积极推进智慧文旅建设。加快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借助互联网,重点是移动端,实现对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等新业态的推广和介绍,提高游客对滨海新区文化旅游的全面了解。加强与通讯、交通、景区等机构的数据链接与共享,建立假日及高峰期旅游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实现对景区、住宿、道路等旅游信息的实时监测。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重点推进门票线上销售、自助游览服务,推进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手机应用程序(APP)智慧导游、电子讲解等智慧服务。提升智慧产品开发水平,鼓励智慧景区建设,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4D、5D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立体、动态展示平台,为游客提供线上体验和游览线路选择。
16.提档国家级A级旅游景区。推动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国家海洋博物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按照“重品质,求精品”的原则,持续推动天津方特欢乐世界景区、天津海昌极地海洋公园景区、天津东疆湾景区、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品质化发展。稳步推进亿利精灵乐园、滨海文化中心等旅游项目的品质提升,以期作为储备项目扩充景区产品体系。
17.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打造十条以上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推动现有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对标打造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培育壮大邮轮旅游市场规模,围绕游、购、娱、吃、住、行六个方面补齐短板,完善配套设施,丰富岸上旅游产品,培育驻留消费经济,推动邮轮港城建设。积极发展原真乡村游,在太平镇、汉沽街、小王庄镇、杨家泊镇等涉农街镇,重点培育以“崔庄村—皇家枣园”“小马杓沽村—草莓之乡”“茶淀——葡萄之乡”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民俗和采摘垂钓旅游。依托海滨亲水康养、滨海新区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康养、体育休闲康养、医药养生等资源优势,延伸健康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休闲养生类和健康运动类旅游新业态,完善健康旅游产品,建设高品质户外运动旅游产品目的地。
18.持续加强区域间深度合作。积极参与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信息互联互通,京津冀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深化在网络、新媒体端和海外平台的宣传营销,演艺领域、图书馆资源、博物馆资源的协同与合作。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会展、节事活动。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交流合作、联合培养等,打造文化旅游人才集聚高地。通过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国内大循环北方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
(四)实施文遗保护利用新工程
19.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进大沽口炮台遗址环境整治工程,依托大沽炮台遗址深厚革命文物底蕴,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第一站。积极推进塘沽火车站旧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保护修缮工作。完成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轮机厂房的修缮保护,推进遗址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不断挖掘和丰富滨海故事,以演促传、以评促传、以展促传,推进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馆建设,办好汉沽飞镲节、大沽龙灯节等民俗文化品牌活动。组织申报和认定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继续做好滨海新区博物馆协同发展联盟,形成讲好滨海故事、展示滨城新形象的合力。
20.加强对各类博物馆的服务指导。完成天津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开馆运行,提升展陈水平和开放服务功能。深化滨海新区博物馆“滨海故事、滨海览遗”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丰富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第一站”系列活动。加强业务管理,规范藏品管理制度。做好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重点藏品评审定级工作,推进滨海新区博物馆定级工作。积极发挥各场馆优势,结合“元旦、春节、国庆”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动静态活动,体现特色,形成声势,突出效果。
21.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体系。围绕“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在大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教育基地。
22.拓展文化遗产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将文物、非遗资源作为讲好滨海故事的生动载体,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发展平台,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对外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环境,多渠道提升传播能力和对外表达力,凸显滨海文化、滨海精神的独特魅力;建立健全多维度、多形式、多部门协调、多地区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博物馆管理、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修复以及专业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合作,使文化遗产成为提升滨海新区影响力的金色名片。
(五)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
23.创新文化旅游监管机制。建立文化旅游市场分级分类监管机制。重点开展营业性演出市场虚假宣传及炒票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着力解决“不合理低价游”等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旅游者权益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扰乱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市场诚信建设体系,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信用体系。
24.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全面推进文明旅游宣传教育,落实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建立信息通报机制,进一步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的联合惩戒。
四、“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滨海新区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滨海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管理领导小组”等,统筹协调推进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创新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滨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取得成效。
(二)强化监管考核
全面加大旅游行业监管力度,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旅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旅游诚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属地责任的落实,推动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地。跟踪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规划实施水平。
(三)优化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文化强区”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区财政和各开发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每年落实必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社会氛围的经营建设、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引导和补贴,以及保障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地见效。
(四)提升人才建设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文旅局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51
联系方式:022-65309198